股票如何10倍杠杆做出极为夸张的"眯眯眼"造型
前言
你真当中国消费者好欺负?
一边靠中国市场"续命",一边发布辱华广告"作妖",瑞士手表品牌Swatch这波操作,简直是商业史上的"迷惑行为大赏"。
2025年8月15日,这个年收入四分之一靠中国人买单的品牌,竟然让模特做出"眯眯眼"造型,公然踩踏中华民族的尊严底线。
作者-山
26亿"金主"为何自毁长城
先说个数字,26.3亿瑞士法郎。
这是2023年中国市场给Swatch集团贡献的真金白银,占全球总收入的三分之一。
换句话说,这家瑞士手表巨头每赚3块钱,就有1块钱是从中国消费者口袋里掏出来的。更夸张的是,中国还是当年唯一实现两位数增长的市场。
展开剩余92%到了2024年,虽然销售额跌了30%,但占比仍然高达27%。
简单说,每四块Swatch手表,就有一块卖给了中国人。
2025年上半年更惨,净利润暴跌88%,只剩1700万瑞士法郎。
Swatch自己都承认,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就是"中国市场拖累"。合着中国消费者花钱买你的表是天经地义,对你表达不满就成了"拖累"?
就是这样一个对中国市场依赖到骨子里的品牌,竟然干出了让人跌破眼镜的事。
8月15日那天,Swatch在官网悄悄上线了一张宣传照。
照片里,一位男模特伸出手指,刻意将眼角向上提拉,做出极为夸张的"眯眯眼"造型。关键是,这位模特本身眼睛并不小,完全是故意为之。
这不是什么创意表达,这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。
消息一出,中国网友瞬间炸锅。微博、小红书上相关话题热度呈爆炸式增长,短短几小时内,阅读量就突破了千万大关。
有网友愤怒地质问:"2025年了,Swatch还玩这种歧视把戏,简直不可理喻!"
更多人直接呼吁抵制Swatch及其旗下浪琴、天梭、欧米茄、宝玑等所有品牌。
这哪是什么商业失误,分明是把中国当成了予取予求的提款机。
一个手势,百年仇恨
"眯眯眼"这个动作,可不是什么新鲜玩意。
它背后承载着长达百余年的丑恶历史,是西方种族主义者对东亚人的恶意丑化。
早在1847年,美国传教士卫三畏就在《中国总论》中,公然将中国人描述为"猪眼民族",声称"对他们你尽可以嘲笑"。
1858年,英国《笨拙》杂志更是刊登《广东歌谣》,用"长着小猪眼,拖着长尾巴"这样的恶毒歌词羞辱华人。
从那时起,"眯眯眼"就成了国际上公认的针对华人乃至亚裔的歧视符号。
这种刻板印象一路传承,从影视作品到文学创作,无处不在。
比如臭名昭著的"傅满洲"形象,就常以"眯眯眼"示人,加深了西方社会对东亚人的错误认知。
久而久之,这个手势承载着沉重的历史伤痛,成了对整个民族的侮辱。
所以当Swatch的宣传照出现时,愤怒瞬间被点燃。
这不是什么文化差异,不是什么审美问题,这是对中华民族的公然挑衅。
更让人气愤的是Swatch的应对方式。
8月15日事件爆发后,品牌方如鸵鸟般对争议视而不见,整整一天没有任何回应。
直到16日深夜,才在微博发布了一则简短声明,轻飘飘地表示"已删除相关资料,深表歉意"。
这迟来且缺乏诚意的道歉,不仅未能平息众怒,反而引发更多质疑。
有媒体敏锐发现,道歉声明发布后,涉事照片在欧美和港澳台官网上依旧堂而皇之地挂着。
直到17日才完全删除,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,就像一把尖锐的刀,再次刺痛了中国消费者的心。
大家感觉自己被轻视了,被当成了好糊弄的傻瓜。
中国消费者的"觉醒时刻"
这一次,中国消费者的反应快得让人惊讶。
不到48小时,一场自发的维权行动就在全网铺开。
资本市场最先"用脚投票",8月16日Swatch集团股价单日跌幅超过3%,创下近三个月新低。
销售渠道也遭受重创,国内多家电商平台果断下架Swatch ESSENTIALS系列产品。
部分线下经销商同样态度鲜明,纷纷暂停进货,生怕库存成了烫手山芋。
更关键的是,消费者信任的崩塌,犹如一场地震,震碎了Swatch在中国市场苦心经营的根基。
社交平台上,"抵制Swatch"的话题下聚集了数十万讨论。
许多人晒出剪断Swatch表带的照片,宣布转投华为、小米等国产智能手表品牌。
这不是一时冲动,而是消费观念的集体转向。
过去很多人买洋品牌,是为了"显眼",现在年轻人更看重价值和态度。
尤其是在智能手表时代,传统腕表的"装饰属性"已经被"功能实用性"取代。
华为、小米等国产品牌不仅技术过硬,还在健康监测、支付功能上全面领先。
2025年,华为智能手表在中国销量增长25%,小米中低端产品单款就卖出20万件。
消费者不再仰望洋品牌,而是用购买力支持自己认可的价值。
这种变化,从根本上重塑了消费者心理。
年轻人宁愿把钱花在旅游、露营、运动上,也不会为傲慢的外国品牌买单。
这不仅仅是抵制,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表达。
我们欢迎所有品牌来中国发展,但前提是得有点基本的尊重和底线。
时代真的变了,中国消费者不再是那个"花钱买罪受"的冤大头。
我们有自己的底线,也有自己的选择。
想在中国赚钱?先学会尊重。
傲慢税,终究要还的
Swatch这次"翻车",不是偶然,是必然。
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商业信誉传导机制——当企业的文化傲慢遇到消费者的理性觉醒,市场会给出最直接的回答。
正所谓"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",傲慢的代价,终究要还的。
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。
2018年,意大利品牌D&G因广告丑化中国人和设计师辱华言论遭抵制,销售额暴跌20%,品牌价值蒸发五分之一。
到现在,连媒体都懒得报道它的秀场。
这些案例都说明一个道理:中国消费者对损害国家尊严的行为容忍度为零。
更深层的变化在于,这种事件加速了中国消费者转向本土品牌的趋势。
当国货品牌逐渐完成从"性价比"到"品牌认同"的跃升时,外企一旦踩雷,想翻身就难了。
特别是中国市场不是没有记性,今天你辱华,明天就可能成为"前车之鉴"。
目前Swatch的危机还在发酵。
8月17日起,国内多家百货公司开始重新评估Swatch专柜位置。
北京某高端商场已将欧米茄专柜从黄金位置调整到次要区域。
瑞士总部紧急派出亚太区高管来华沟通,但消费者普遍认为品牌缺乏诚意整改。
这种反应并不过分,因为在全球化时代,任何企业都无法一边依赖某个市场获利,一边伤害该市场消费者的民族感情而不付出代价。
更重要的是,这件事给所有外国企业上了一课。
想在中国市场发展,必须守住两条底线:一是尊重中国主权,二是尊重中国人民。
任何歧视或丑化中华民族的行为,都必须付出代价。
如今的中国市场早已不是任人欺辱的"冤大头",中国人民会用实际行动告诉每一个傲慢的品牌:不尊重中国人的企业,终将被市场抛弃。
在这个讲求价值认同、文化尊重的市场里,任何轻慢和偏见都可能成为压垮业绩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做生意不能只图利润,更得讲点道理。
否则,终将为自己的"傲慢"买单。
结语
这次Swatch不是被"误解",而是被自己的傲慢绊了个狗吃屎。你说,一个靠中国人养活的品牌,怎么好意思拿中国人开涮?
时代真的变了。中国消费者不再是那个"花钱买罪受"的冤大头,我们有自己的底线,也有自己的选择。想在中国赚钱?先学会尊重。
你觉得,还有哪些"吃饭砸锅"的外企需要补上这堂课?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。
发布于:河南省欣旺配资-个人配资炒股-在线股票配资排名-关于股票配资最新情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配资大全舒梅切尔和范德萨来把守大门
- 下一篇:没有了